康姓来源多个 主要祖先有二
康姓有好几个来源,其中,最主要的有两支:一支是周武王之少弟康叔之后,一支则来自汉朝时臣服于中国的西域康居国。换言之,后世的康姓人士之中,有的是姬姓的汉族后裔,有的则混有外来血统。
周武王同母幼弟
汉族的康姓,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年以前。他们的始祖康叔,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,在武王得天下而大行封建之时,最初被封在康国,所以得名为康叔。周武王死后,年轻的成王嗣位,由周公旦辅政,殷纣的后裔武庚认为有机可乘,就起而反叛,想要夺回原来属于他们的江山,幸亏被周公所讨平。周公旦最后的决定,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,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君,地位比以前更加的崇高。后来,康叔果然不负周公的重望,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,做到了“化敌为友”的境界,功在周朝的社稷。因此,康叔的声誉日隆,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,并且被举用为司寇,权位高于其他诸侯。
后世康氏的源出于康叔,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,是被认为“不容置疑”的,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,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,譬如,《姓纂》和《姓苑》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:“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”,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,的的确确是毫无疑问的。
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遗民之后,被封于卫国,当时的卫国,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,幅员相当广大。而康叔得国之后,最初定都于朝歌,亦即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,所以,后世的康姓最早应该是成长在这里的。后来,传到卫文公之时,曾迁都楚丘(今河南省滑县东);卫成公又徙于帝丘,则已渡过黄河到达了河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,从上述屡次的迁都,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的播迁经过。
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,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,与其他诸候一较长短,但是,它的寿祚却特别长,一直到秦二世之时才被灭亡。这期间,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,除了以谥为氏的康姓之外,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,乃至“本自卫之公族,以非正嫡,号庶氏”的庶姓等等,因此,康氏的兄弟之姓,是相当不少的。
第二支康氏的出现,则是根据《梁书康绚传》的记载,该书指出:“汉臣西域,康居遣嗣子待诏河西,因留,其后氏焉,望出京兆、东平、会稽。”换言之,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,是出现于距今大约2100年以前的大汉声威远播之时。当时,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,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,那位王子到达之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,后来就此定居河西,并且子孙世代繁衍,日久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,跟汉族没有丝毫分别。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,指的是黄河以西的陕西、甘肃等地,换言之,这一支外来的康氏,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。
关于康居国
关于这个康居国,根据《汉书西域传》的记载,是“去长安万二千里”。他们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,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,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。到了晋朝之时,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,曾经遣使入朝。唐代,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,被称为康国。因此,源自康居国的康氏,虽然不是汉族人,但仍然源远流长,值得自傲。
到了清代,康有为则是大名鼎鼎了。这位杰出的康姓人士,同时还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学者,他始治《周礼》,继研《公羊》,著书立言,富于创造力,他的著作有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、《孟子微》、《春秋笔大义微言考》和《大同书》等,甚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。
Population:
好玩: 请选择运用文字版中文或者图像版中文 :
-
为了方便您描绘中文字,您应该在此选择更大的中文字体 .
-